電影名稱:第36個故事(Taipei Exchanges)
年份:2010
國家:台灣
導演:蕭雅全
演員:桂綸鎂、張瀚、林辰唏
◎摘要
朵兒夢想有一間優雅的咖啡店,她的夢想終於實現了;但是妹妹薔兒因為無所事事,被媽媽派來也湊一腳。朵兒的同事在開店時,送來許多祝賀禮品:全部都是不實用雜七雜八的東西。薔兒為了處理這些東西,加上她想擁有一部車子,而朵兒想要一對骨瓷,想出了「以物易物」的法子,所以,朵兒的咖啡店只賣咖啡點心,之外的所有東西都必須用「交換」。
一家咖啡館,客人形形色色,來來去去,朵兒遇見了各式各樣的人們,擁有很多故事的人們;她跟空姐交換了一隻巴歌,也遇見了群青:一位到世界各地遊走過的副機師。朵兒聽著故事,一個又一個故事,故事聽多了,也會想要擁有自己的故事跟別人分享。因為「以物易物」的噱頭為朵兒咖啡館帶來小名氣,有公司想要把這家咖啡館變成直營店,朵兒說,可以,但是要用去35個城市的機票來換,於是朵兒踏上了成為沙發客的旅行。
◎心得
看過預告片後,我原以為《第36個故事》是走溫馨小品路線;說不定,很多人看完也會覺得這部電影是可愛小品,但是對我而言,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是悲傷、令人心痛的。
整部電影大部分的時間,都讓我憂傷的感覺。朵兒靠著小小一家咖啡廳,接收來自各處人們的故事;小小咖啡廳、小小的世界,就是朵兒對於浩瀚世界的窗口。一直在小地方作夢,希望夢想有一天也能張開翅膀啟程,這樣的幻想,誰沒有過呢?帶著專注的神情與欽羨的眼神,聽著不同城市中的故事,在地球儀上,標上自己想去的地方,期盼自己的腳步也能踏在那上頭真實的土地,親身感受世界的廣大,自己的渺小。旅行的夢,何止朵兒有,這是成千上萬的人都想走的阿!
關於故事,《第36個故事》中有三十五個故事都是由群青一個人說的。在電影中,除了最後一個台北的故事,其他的故事都輕淡描寫或根本沒提到過,似乎只想給觀眾留下一個印象,所以唯一能完整感受到的只有最後一個「台北的故事」:一個畫家有天醒來,發現台北的街道上空無一人,靈機一動後,畫了個女孩細心剪下,讓她隨處飄走,於是女孩一個人孤獨地在城市走著、喝著咖啡;畫家覺得女孩好孤獨,於是再畫了個男孩、剪下男孩後,又讓他飛走,但是男孩飛向另一個地方,於是男孩也一個人孤獨地在城市走著、喝著咖啡。
這樣的一個故事,是想表達些什麼?孤獨,寂寞,徬徨迷離,這樣的情感是亙古以來,被各樣藝術展現後,歷久彌新的感受,所以其實是一種老梗;梗喜歡被人拿來用不是沒有原因,是因為他是一種普世的共鳴,能夠漾起人們心中的漣漪。在《第36個故事》中這個「台北的故事」太短暫太微小,或許,它只是想留給觀眾一個圖像式的記憶,事實上,群青在說這個故事時,我彷彿是坐在電視機前面看著廣告,觀眾能擁有畫面,再去譜出感受。
我不喜歡電影有個旁白敘述,放在其他電影我無法評論,可是就這部電影而言,我覺得不適當,讓朵兒或薔兒自己內心獨白會更好。旁白敘述者的聲音有點上班族女性的味道,不適合《第36個故事》。我也不喜歡中間穿插的訪問,「二選一,你選哪一個?」。問了幾個問題,我覺得也不太有意義,反而突兀;要是整部電影中,只問一個問題,而這個問題能恰恰切合整部電影的中心,這樣的穿插手法會更好。
想要擁有一家咖啡館,夢想成真是令人開心的;但是想要完美優雅或是考慮現實面,總是有種種困難等待克服。說真的,按照片影場景擺設,朵兒咖啡館真的跟我心目中理想的優雅咖啡館天差地遠。看《第36個故事》時,我一直在想,如果現實中真的有「朵兒咖啡館」這樣一家咖啡廳,我會想進去嗎?答案是:不會。《第36個故事》中的朵兒咖啡館,好像一個普通的家庭擺設,並不符合我的期待,或是說,不符合這部電影中想塑造的朵兒咖啡館的景象。電影中有提到朵兒咖啡館並不優雅的理由是因為「以物易物」的關係,所以有一大堆奇奇怪怪的東西,或許是要親民(更貼近台灣味?),或許是因為電影成本不夠,所以朵兒咖啡館的裝潢等等,真的是不突出。要古怪雜亂奇特的風格可以,那就更古怪更髒亂一點呀!不要弄得像是家庭式咖啡館,很不吸引人的。路上隨便找幾家咖啡館都會比它更有咖啡廳的味道與風格。
《第36個故事》以「城市中,有人會少一樣東西、有人也會多一樣東西,他們只是還沒有找到彼此」進了尾聲,而朵兒也踏上旅程,準備開始譜出,屬於她自己的,第三十六個故事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