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影名稱:माय नेम इज़ ख़ान(非名之罪/我的名字叫可汗/My Name Is Khan)

我的名字叫可汗 

年份:2010
國家:印度
導演:Karan Johar
演員:Shahrukh Khan、Kajol、Shane Harper



◎心得

電影《非名之罪》被歸類成一部愛情片是實至名歸,更令人驚嘆的是,這份愛情的過程,攙雜著許許多多複雜的成份,使這部電影,有著比單單談論愛情更多元及深刻的元素。

男主角Rizwan Khan身在印度,是一位亞斯伯格症候群(Asperger syndrome)患者,但是在當時,並沒有人知道他是生病了。由於這樣的泛自閉症障礙,導致男主角社交困難,與普通人相較之下,他顯得動作詭異。在印度的社會,有兩大普遍宗教,其一為印度教,二為伊斯蘭教。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還是比較多,而兩教的宗教衝突也挺頻繁。Khan一家人就是信奉伊斯蘭教,但是從小,Khan的媽媽就告訴他:世界上的人只有兩種,不論他們是伊斯蘭教徒或是印度教徒,他們都只能分成好人或壞人。或許,就是這樣體諒溫柔的心情,使即使不瞭解自己的兒子為何與眾不同的母親,能夠瞭解患有自閉的Khan。

我的名字叫可汗 

雖然「好人壞人」分類說,乍聽之下有些荒謬幼稚(世上怎麼可能黑白分明沒有模糊的灰色地帶?),但是套用在有宗教衝突的面相,卻是適合不過。其實這句話告訴Khan的是:我們都是一樣的「人」,並沒有因為信仰的不同而不有等級區別之分,真正要分清楚的只有此人是善良的或邪惡的。當母親去世後,Khan被弟弟接到美國去,弟弟的老婆Hasina在大學教心理學,她是第一個察覺到Khan是亞斯伯格症患者,並開始讓Khan接受治療。在美國,Khan遇到他這生的摯愛Mandira。與Mandira和她的兒子Sam相處的時光是Khan人生中最幸福的時間,但是隨著911事件的發生,一場種族風暴席捲而來。

我的名字叫可汗 

原本相處融洽的社區,卻開始出現恐懼或對於伊斯蘭教的憤怒。Khan一家人最好的鄰居朋友的大家長Mark,也因採訪報導死於中東,Sam最好的朋友Reese因此開始疏遠Sam。Sam想跟Reese重修舊好,沒想到一群地痞出來找碴,Sam與他們發生衝突結果意外死亡。Mandira因為Sam的死而發狂,警長告訴Mandira可能是因為「Khan」這個伊斯蘭教姓,導致Sam被攻擊,Mandira心生後悔如果當初沒嫁給Khan而是讓Sam繼續保有印度教的姓,或許就不會死亡。於是,因為姓「Khan」而導致的波及,蔓延到Khan和Mandira之間;Mandira一氣之下告訴Khan,除非他能找到美國總統,跟他說:My name is Khan and I am not the terrorist,否則不要出現在她眼前。Khan就踏上尋訪美國總統的路途。其實這部片中男主角Khan因病症而產生不同的看世界觀點,非常有趣。他覺得他無法理解這個世界,很多人都是說一套做一套,都在說謊;在這個亞斯伯格症患者眼中的世界,非常不真實,也令人恐懼。但是,Khan他非常可愛,信守承諾,他會把信任的人的每一個字牢記於心並去實踐,為了實現他對Mandira的承諾,他真的付諸行動要去跟美國總統說話。

在Khan的艱辛路途中,我們可以見到在美國的印度教徒,也會被當成伊斯蘭教徒攻擊;縱使大多數的伊斯蘭教徒並非恐怖份子,甚至捐款給在911事件中死亡的家屬,他們在一般白人眼中,還是不可靠的一群人。Khan堅信她的信仰沒有錯,他並不會害怕被攻擊而去換掉伊斯蘭教姓或是不做禮拜。但是,當他發覺一個激進的恐怖份子的行動計畫,舉報給FBI,在總統遊行人群中大喊著要見總統,喊著I am not the terrorist,卻被聽成I am the terrorist而被抓去關。這時候,當然又引起伊斯蘭教徒的不平衡;一個美國公民喊著要見總統有什麼不妥?只不過他的膚色與長相,就要遭受及大的質疑。

我的名字叫可汗 

幸好,媒體發揮應有的功效。有人注意到Khan的不同,並報導他的故事;在輿論的壓力之下,再加上Hasina的澄清,Khan被釋放;而他的故事也激勵許多伊斯蘭教徒,捍衛自己的信仰;更影響許多許多的人拋下種族歧視的大衣,共同協助Khan在喬治亞州的救援行動。

我實在是很感嘆新聞媒體業的差別,記者這份行業所肩負的道德使命感高於任何一個行業,這份與行政、立法、司法並列的第四權,除了要有揭發弊案的勇氣、追查真相的執著,還必須為社會大眾的啟蒙負責任,他們可以引導輿論走向,影響民眾的知識觀點甚至情緒,總之影響面大及整個社會的風氣。如果媒體每天充斥業配新聞,與感覺良好的台灣內地新聞,例如一輛車子沒拉手煞車而滑坡下來幸好車主即時搶救,得出一個此位車主下次停車時應該會記得要拉手煞車的結論;或是,某女星嫁入豪門卻因為之前的豔照惹得其豪門婆婆不滿;或是,某一棟住宅在自家陽台擺棺材給鄰居觸霉頭等等等等的新聞,要如何期望,看新聞的人民,能從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中,吸收到什麼新知?有什內涵的談吐?能影響思想面的新聞到底去了哪裡?喊著喊著的國際化只因為拿到花博在台北市的主辦權,或是在高雄辦世運,在新竹辦WTA就能有效證明,政府有在努力?深刻報導的有意義的國際情勢動向新聞,並不能因為「覺得沒有民眾要看沒人要買單」就不做努力。

我的名字叫可汗 

伊斯蘭教徒並不全部是恐怖份子,他們當中也是存在著對教義紛爭,有溫和也有激進派;再者,美國運用其武力,也真的是狠狠地獵取中東不少的資源。人都是一樣的,都需要彼此給予的尊重,尊重別人的信仰,因為他的信仰就是他的一部分,不可以以宗教不同而行以不同方式對待,追根究底,戰爭衝突的源頭,都是因為權力分配的不均,與資源的掠奪有關。包裹著種族或是宗教的大旗,真是噁心

電影《非名之罪》的名字,也十分清楚的導出,名字並不是罪,因名字衍生出的信仰也不是罪,最重要的,一切都是那個人的內在與他的行為,其餘的外在等等,都只是浮雲。

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